歡迎光臨火星
《歡迎光臨火星》:湯姆・漢克斯的創作宇宙
華盛頓郵報影評人安・霍納戴曾寫,「一流的演員,你直直看進他眼底,可以看到他這一生的深度」,這句話就足以囊括湯姆・漢克斯的生涯,也不愧對其戲劇之路啟蒙者曾送給他的一句忠告:演好一名角色就是讓人看見其榮耀生輝之處。他不僅將這句忠告帶上了金獎殿堂,也全然注入其創作靈魂當中。
無論獻聲或演出,我們身為看著湯姆・漢克斯電影長大的一代,一部部作品見證他的人生軌跡,年輕時有些愣頭愣腦又大智若愚,有些溫吞憨厚又不慍不火,近期詮釋的角色則無處不散發沉穩睿智、深謀遠慮的洗鍊之感。然而,從未想過有一天可以讀到出自他親手的小說,那些由虛構故事撐開的真實生命容器,彷彿成就一個名為《歡迎光臨火星》的似夢似真的宇宙。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指出,創作者將個人經驗視為一個小宇宙,便能突破自我主觀性,一切都不再是他的個人經驗和主觀情感,而轉化成所有進入其中的讀者(與觀眾)都能共同分享的世界。《歡迎光臨火星》所形塑出的抽象空間更為獨特,幾乎每一篇故事都浮現了同一張鮮明而熟悉的臉孔,擁有千種面貌卻又是同一張容顏──那些他曾經深植人心的各種角色,虛虛實實由內而外交織出一個真正存在的創作靈魂,文如其人以優雅樸實、含蓄柔軟的筆觸寫下一篇篇各自成趣的故事,沒有太過離奇的發展,卻足以看見純真與世故,懷舊與科技,戰爭與傷痛,絕境與希望,圓滿與缺憾,不刻意而為的溫暖飄散在無形的空氣裡。
1993 年《西雅圖夜未眠》的導演諾拉・艾芙倫為他開啟寫作大門,並激勵了其創造力與想像力,兩人合作的一切過程日漸堆砌出屬於他們的寫作視角,電影告一段落後湯姆・漢克斯依然持續創作,並不斷將自己的文章寄給諾拉・艾芙倫過目,她也真誠給予回饋和建言,才會有今天這本小說的問世。
有些故事似乎為電影的支線延伸,有些則宛若是電影的平行時空,好比〈一個特別的週末〉重現了《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的翱翔天際,〈艾藍.比恩+四〉完成了《阿波羅 13 號》的未竟之事,〈漢克.費賽特的市城小記〉聽見了《郵報:密戰》裡報紙付印的咆哮時刻,〈去找寇斯塔斯〉航行於《怒海劫》的世事紛亂,並渴望抓住《航站情緣》的移民希望。
開頭首篇〈疲於奔命的三周〉,敘述一個給人愣頭愣腦之感的男生與高中同學安娜意外發展出肌膚之親,從相識多年的好友晉升成一對戀人,但一個慣於安逸生活模式堪稱宅男,一個則是熱衷運動精力充沛的陽光女性,男方想當然爾被牽著鼻子走,不但半推半就報名潛水課程、貫徹健康飲食、養成跑步習慣,並迅速購入一雙 Nike 運動鞋,彷彿重疊《阿甘正傳》中珍妮送給阿甘的那雙經典鞋款,再次馬不停蹄展開奔跑人生。
瀏覽短篇小說就像進入夢境甚或是生命起源,我們不知從何而來,又不知將前往何方,無法眺望始末,忽地進入未知人生的某一片段,〈一九五三年的聖誕夜〉是個人相當喜歡的一則,展現一位作家於影像文字化與情節鋪陳恰到好處的拿捏收放,哀而不傷的餘韻迴盪在擱筆之處。年復一年的聖誕夜、闔家歡樂的氣氛過後,一通深夜長途電話照慣例劃破寧靜,聽筒一端搖曳著《搶救雷恩大兵》與《阿甘正傳》丹上尉的影子,十年前的二戰恍若隔世,那血紅的煙霧、如白晝般燦爛的樹林、絕望混亂之中瀰漫黏膩與潮濕,看盡生死後才領悟遺忘的重要性,重新出發是人世間最美好的希望。夜夜活在槍林彈雨與血肉模糊的恐懼之中,睜開眼睛才發現,現實早已成為最虛無的生存夢境。
影劇老手、文學新手
一字一字敲下十七篇平凡而深邃的生命歷險
「這些故事不是關於打字機,而是全在打字機上完成的。」
十七個短篇故事,訴說生命如永恆的歷險,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兩位性格迥異的好友上了床,展開一段疲於奔命、趣味橫生的戀情。一位二次大戰的退伍軍人歡度聖誕佳節,卻總難以忘懷當年的創傷。一位二線演員一夕成名,踏上旋風式的電影宣傳之旅。一位小鎮專欄作家帶著老派的眼光,評析摩登的時代。一位擁有預知能力的失婚女子搬了新家,力圖適應新環境。四位好友組成登月雜牌軍,坐上一艘自家後院建造的太空船,月球地球繞了一遭。一位衝浪小子無意間發現爸爸祕而不宣的一面。一位白手起家的已婚富豪一再搭上時光機回到一九三九年世界博覽會當天,就為一見鍾情的美麗綠衣女子。
每個過往都成了湯姆.漢克斯的現在和他筆下的人物、那些情境,筆調如人,溫柔堅定而富幽默感,他的真實與敏銳有讓人揪心的能力,他給予我們努力自由的力量,繼續往前跑,奇蹟每天都在發生。
<img alt="歡迎光臨火星" src=" https://i.meee.com.tw/O98b0CV.jpg ">
<a href="https://katfile.cloud/wwgtgyhq51mt/歡迎光臨火星.pdf.html" target=_blank>歡迎光臨火星.pdf </a>
DMCA Compliance - 內容侵犯 - Abuse 投訴